【背景资料】
最近几年来,随着ChatGPT等模型的快速迭代,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技术逐渐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。当人们的关注焦点还停留在大学生用AI写论文的利与弊时,“AI+作业”却提前一步进入了中学课堂,一些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出生的中学生已经无缝连接到了“AI+”。受访的不少学生表示,只要会用搜索引擎,就能找到简单好用的AI“作业帮手”。(中国青年报)
【金标尺解读】
当前,随着AI技术的发展,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新的挑战,教育领域也是如此。尽管说,中小学生利用AI解题、写作文等,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。然而,AI过多地介入到日常学习中也带来很多潜在的问题,我们应审慎对待。
一方面,AI应该被定位为工具和助手,不能替代学生写作业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其一,目前AI生成的答案大多只是堆砌出来的知识点,无法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,势必削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,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,更可能让学生逐渐丧失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的动力。其二,日常作业的高效高质,容易掩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,造成老师对教学效果的误判,进而影响教学安排。
另一方面,在看待“AI+作业”进入到中学课堂背后弊端的同时,AI技术带来的诸多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。如为学生提供思路借鉴、节约时间和精力、辅导学习课程等,这些AI技术特性既替代了大量重复性的工作,显著提升了教师和同学的工作和学习效率,又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,更好地学习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技术。因此,对于“AI+作业”进入到中学课堂,我们不能“管中窥豹”,必须持理性、公正、客观的态度辩证对待。
其一,规范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。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指导性文件,指引学校、教师、学生规范使用“AI+作业”,同时可以参考短视频、直播平台的管理方式,引入“青少年模式”,限制学生每天的使用次数和时长,防止学生长期沉迷,避免产生依赖性和惰性。其二,优化作业设计,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,应减少机械性、重复性的任务,增加开放性、探究性的问题,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思考;其三,利用AI技术辅助教学,而非完全替代。教师可以利用AI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,但同时要保持人类教师的主导作用,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。
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。它既有可能成为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有力工具,也有可能成为学生逃避学习的“偷懒神器”。我们需要审慎地对待这一新兴技术,既要充分利用它带来的好处,也要避免其被滥用。
[推荐阅读]